第121章 球星
苏辙的外放,实质便是被罢相。
对此,秦观得知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毕竟在元佑初年,对于大宋将士们于熙丰年间流血牺牲而夺回的城寨之地,司马光这个腐儒提出了“尽数退还给西夏”
的荒唐主张,而苏辙竟然也是朝堂中最为强烈支持的那个。
尤其是在最终同意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之后,西夏却没有如旧党人士宣扬的那种“感恩戴德、永守和平”
,反而是趁火打劫地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军事侵扰。
面对如此的事实打脸之后,以苏辙为代表的旧党众人,却展开了他们自以为是的雄辩之术,认为西夏人如此进攻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退还的距离不够大、割还的城寨不够多而导致的。
这种妥协退让的边境策略,不仅仅是让元佑时期的宋朝廷成为周边诸国外交口碑中的笑柄,更是让大宋河西诸路的军民陷入到了无穷尽的兵火灾难之中。
即使是顾及自己老师苏轼的面子,秦观在谈及此事时,对于苏辙等人行为的不认同也是毫不掩饰的,将君子道德的那一套,应用到战争中,在朝堂上是极其可笑的,而在边境的民间,则意味着无数百姓人家的灭顶之灾。
当然,苏辙的外放,则正式触动了元佑旧臣开始被批量放逐的之后,再一条条细细地阅读已经在《神宗实录》里所查找出来罪证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要求严厉查处。
一时之间,山雨欲来!
得知此事的秦刚,赶往秦观住所,却见其神态悠闲地击拂冲茶,看到秦刚便笑着说:“新科进士过不了几日就会授官。
你不在家静心以待,反倒跑到我这里来作甚?”
这进士得中即可授官的规矩,也是从宋代才开始的。
唐朝科举考中进士后,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才可得官。
比如一代文豪韩愈,考中进士后,却三次参加吏部考试不得过,最后只得离开京城去找了节度使董晋,在其麾下做了幕僚。
宋朝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凡是通过科举获得进士者,无须再考试,直接就可以授以官职。
只是不同的年代,进士初次得官的情况也不一样。
太祖时期多为较低的初等职官,后来经过诸多皇帝,一直到了神宗以及当朝为止,进士授官的官品才逐渐提高。
如果根据元佑年间的几次科举惯例,状元一般能任承事郎、签书两使幕职官厅公事,榜眼为两使幕职官,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