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老李见老李2
没来之前,李乐以为进国宾馆会多麻烦,最起码例行检查得有。
可真到了大门口,门口的警卫只是瞧了眼车牌,看了看登记表,就挥手放行。
“这就进来了?”
“你以为呢?”
坐在副驾的万俟珊笑道,“这里从改开后就开始对外营业了,除了有国家外事接待时候禁止出入,其他时候,顶多就是严格一点,哪有那么神神秘秘。”
“我说呢。”
李乐一指路边停着的一溜私牌车。
“你爸说是在几号楼?”
“清露堂。”
李乐放慢车速,准备瞅瞅路牌。
“在万柳堂和同乐堂中间,你往养源斋那个方向开就成,”
后排曾昭仪说道。
“噫,您来过?”
“早些年没对外开放的时候,来这里参加过几次活动,还算有印象。”
“我说呢。
姥爷,我听说这里的名字是因为乾隆皇帝那句钓鱼台的诗,丛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沉钓风?”
“倒也不是,你要说只钓鱼台三字的诗词,宋有袁默,将相宁有种,屠狗饭牛皆可用,曹公黄相俱尘埃,至今犹有钓鱼台。
元有徐再思,便齐云安稳似云台,故人同榻成何碍,太史瘦哉。
明有施闰章的莫问垂纶客,空台倚翠屏。”
“这里最早的来历是金章宗完颜璟在此钓鱼,故名钓鱼台,元代成了宰相廉希宪的别墅,之后明清两代成了皇家园林、行宫。
乾隆只不过给望海楼题了匾,下面官员办事,便刻了首乾隆的诗碑,拍了拍马屁。
到了清朝快灭亡之际,这里又被溥仪给了他的老师陈宝琛。”
“陈宝琛是闽省人,得了这里之后,便组织在京的闽省人成立了一个叫‘补闲’的诗社,如樊增祥、林纾、周树模、陈师曾都是这里的常客。
钓鱼台就成了文人的会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