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的东西,我又不懂,缺钱了?”
    “没,钱够,就是吧,我们现在发现一个问题。”
    “嗯,你说。”
    “1907年,布雷盖就设计了多旋翼飞行器模型。
    相比直升机,在气动设计方面,尽可能的加大气动尺寸就会会获得更高的效率,除非遇到材料或者结构限制才会去选择分布式控制的方式。”
    李乐一皱眉,“说人话。”
    “多旋翼的结构飞行器,数学模型相对简单。
    只要旋翼推力足够大,板砖都能给推上天。”
    “这不挺好?”
    “可多旋翼的问题在于,姿态估计和飞行控制,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极高。”
    “你们现在不是在做了么?有问题?”
    “飞控。”
    “飞控?”
    “嗯,飞控就是无人机的大脑,可以看作是一个cpu加dos系统。
    但是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一是现在的飞控硬件大都源自于固定翼飞控。
    这些硬件器件没有经过可靠、规模化验证,现有的选型,大都是用于移动终端或者其他机器人的消费级别元器件,虽然能体现整体架构和控制成本,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温度、抖动、商品化之后的供货过程。
    “二是软件技术体系冗余严重、资源不足,算法需要进一步更新。”
    曹鹏看了眼李乐,“哥,我这么解释你能明白了不?”
    “我大概明白了,就是现在,胖子那边的机械组,可以把机器弄上天,但是你和小陆这边的飞控硬件和软件,因为技术局限,还没能到控制的那一步。”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模块化搭建,分解开来就是开发传感器采集、舵机、电机的控制,再从航向、转速、俯仰、横滚等几个通道让飞行器稳定,随后是稳定悬停,最后是航线飞行。”
    “意思是?”
    “我们采用的自研,需要电容电阻逐个点到板子上,代码要一行一行敲到屏幕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