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

有一些诗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他的个人情感、思想等。

《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虽然后一句为纪晓岚所补,但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作诗风格和特点。

乾隆鼎盛时期有许多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丰富了乾隆时期的文学宝库。

我们且看举国之力编纂《四库全书》,堪称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征集天下图书,筹备编修《四库全书》。

此时乾隆61岁。

四年后1776年英国京,整理案牍、撰写文书,留下《乌鲁木齐杂诗》记录当地风土人情。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皇帝因要编修《四库全书》而诏纪昀回京。

任《四库全书》馆总纂。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后又升为左都御史等职。

纪昀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四库全书》上。

他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是一部古代官修图书目录工具书。

一共有二百卷。

对于每一本书,他都概括出主要内容,列出其优点和不足,进行精准的评价。

这本书论述了各书的主要思想、着作的来源和发展,考察了其优缺点,还辨别了文字。

它是清代目录学成就的代表巨着。

在编纂过程中,纪昀带领众人首先对征集来的对图书进行筛选整理。

符合抄录条件的被列入“着录”

,不合格的列为“存目”

,只存书名;对“抵触本朝”

的图书一律“禁毁”

修书期间,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被销毁,总数达15万册,销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

对于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进行了或删或改。

从乾隆三十七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法的构成,以秀逸的行草书笔意勾点花瓣与花蕊,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

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在仕途上也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

他们的艺术风貌背离了当时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

画派,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怪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