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是龙旗
使节团的船队浩浩荡荡自珠江驶入南海。
上面的大宋龙旗,遮天蔽日。
作为官方使节团,此番出海,各类准备自然齐全。
在航行上,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向导。
在后勤补给上,有各季衣物御寒,食物有各类腌肉、腌菜、茶叶补充所需营养。
在武器装备上,更有大量火枪火炮,弹药储备极其充沛,灭几个中东的小国家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一百余艘各式船只,呈现三角锥形铺开。
最前面的是铁甲舰开路,左右两翼以珠江水军为策应,中间则是被护送着的使节团船只。
整个队形如果有熟悉军事的将领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防御阵型。
而是攻击型阵!
大宋海军武德充沛,即便是保护着使节团出使,也从来都不会想着防御,而是消灭一切见到的敌人!
宋时中西方航行已经十分畅通,线路可供多种选择。
他们沿着广州海岸线,以平均每小时6公里的时速往西南方向稳步航行,沿途海岸线岛屿,都修建灯塔照明指引。
这也就是因为要保护使节团,所以放慢了速度。
不然在顺风的情况下,全速全进可以达到时速6节,也就是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
像明朝郑和下西洋能每天维持海里的速度航行,相当于每天能走200公里,时速超过每小时8公里。
而大宋的船队招募的全是有丰富经验的水手、向导,能够熟练地掌握太平洋西岸和整个印度洋上的信风规律和海流形态,并能充分加以利用。
因此航行自然也是一帆风顺。
三月暮春,天气晴朗,南海万里无云,一夜过去,到有为是主官。
不过大宋目前在渐渐剥离文官主导战事的权力。
因此除了大规模军团作战,往往由范仲淹、张亢这样的进士文官率领以外,普通的战争,甚至是规模较小的灭国战争,都已经不让文官插手。
比如狄青打西域的时候就没有派文官过去,全程由狄青主导。
孙友同、李焘等使者,也仅仅只是发挥一些出使作用而已。
所以这次谭文学他们出使西方,在行船时期并没有指挥权,只有上岸与外国交涉时,才有外交的权力。
而军事主导则由靖海军指挥使王世宁负责。
唯一的例外则是到了出使的国家,结果遇到战事,他们就能够与王世宁商议,是开打还是通过外交手段交涉。
“郎中,是海盗。”
主舰上自然是有士兵护卫的。
由靖海军的一名都头负责,他站在船舷边用望远镜观看着远方,然后向谭文学他们报告道:“南面出现了海盗船,不过已经被驱逐了。”
“海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