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骏对蔡齐的行动能力很满意,现在政制院已经在慢慢构建框架,之后会逐渐将整个二府三司,以及其余部门,都转移到政制院下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属于政治转移,原来大家都在皇帝手底下干活,皇帝为了平衡权力,不得不大量分派官员,让部门机构臃肿,从而让效率低下。
    但现在转移到政制院之后,政制院成为了各个部门的直接领导,有些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但权力又比二者大很多,更类似于后世的国务院,掌管全国政务。
    而赵祯作为皇帝,既是政制院的直属领导,又掌管军队,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只要政制院是他信得过的人在掌管,那么他的权力就不会被架空。
    当然。
    前提是军队依旧掌握在他手里。
    反正即便是赵骏怎么cpu,军队都被赵祯捏得很死,除了部分厢军以及皇城司的调动权以外,赵骏也没有别的军权。
    但即便是这样,在宋朝这样皇权将兵权死死握在手里的朝代,已经很了不起,从皇帝手里夺权,可不容易。
    也亏得赵祯是个弱势皇帝,换了朱元璋这样的强势皇帝,那大抵赵骏的坟头草都得三尺高。
    很快众人又说了一些别的事情。
    目前政制院的主要工作是把全国政务处理好,同时催促各个部门的数据统计,然后成立火器司、地质部、创造局等几个部门。
    已经成型的部门有统计司、交子司,火器司基本上等曾公亮到了后就差不多,等明年整个格局就要走上正轨。
    对于未来的发展赵骏还是充满了期待。
    会议结束后,诸多宰相就又投入到其它工作当中,等到上午十点钟,赵骏看了会文书,处理了一些各地送上来的公文,让其余宰相签字之类,就打算摸鱼休息一会儿。
    正在这个时候,陈忠送来了一张报纸,是印刷坊那边把报纸做了出来,交给赵骏检验。
    见到这新奇事物,诸多宰相也围了过来。
    “这就是报纸?”
    “是的。”
    赵骏把这张大报摊开,看着上面不少地方还是空白区,便说道:“舆论是很重要的东西,引导舆论也就是引导思想。
    如果一个国家所有的人思想都凝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国家爆发的力量就会很强大。”
    晏殊把这份报拿上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首词,不由得念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抄的谁的?”
    晏殊看完之后,面色不善地看向赵骏。
    赵骏尴尬道:“苏轼的。”
    “你做个人吧。”
    晏殊捶胸顿足道:“他还只是个孩子!”
    “以后大不了补偿一下他,不至于让他过得像历史上那么惨。”
    赵骏耸耸肩道:“而且我这也是为了让报纸深入民间嘛,你看,上面我都没用我的名字,化名周树人。”
    “不行,以后我孩儿几道的诗词,你必须都交给我,由我来在上面署名。”
    晏殊不满道。
    “老晏,暴露了吧,你就是想抢你孩子的词。”
    “胡说,那是我孩儿,他的就是我的。”
    “在不做人这事上还是你更厉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