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庆历十二年又一轮新政
:→:大宋庆历十二年的新年刚过,到一月份,一轮轮新政如期而至。
朝廷通过各种方式,把政令下达。
而报纸则成为大部分普通百姓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一月二十六日。
新年假期加天圣节假期加上元节假期才刚过去没多久,一连串的新政消息传出。
昨日,也就是二十五号早上朝会结束,政制院就把加盖了皇帝玉玺印,以及政制院签章的诏令,下达各处。
这样的新政自然不是说把所有内容写在一张纸里,然后发布出去就完事。
而是把对应的命令,专门下发到对应的部门。
比如说朝廷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那么就把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下发到教育部,由教育部进行实际操刀执行。
政制院则会负责监督管理,催促他们尽快把政策落实下去。
事实上这样的小改动每年都会进行,比如司法改革。
刑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要打补丁,防止犯罪嫌疑人找到漏洞。
唯有今年是大规模集中变动,可以说是一轮较大的全面革新。
几乎是二十五号早上朝会结束,政令下达之后,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接到了改革执行稿和意见稿。
之所以分执行稿和意见稿,是因为有些已经定下,有些还要经过部门内部讨论研究。
但消息在中午就传播了出去,到。
在以前赵骏也常常拿大宋日报作为舆论宣传的高地,在范仲淹几次推行新政,甚至在夏竦去江南屠杀地主的时候,都写文章阐述。
内容就是告诉大家朝廷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朝廷和黎民百姓又有什么好处等等。
通过这样简单易懂的道路,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以此换取百姓的支持,换取在舆论场上的胜利,从而为改革者站台和背书。
“增加官员任期?这些当官的就舒服了,以前只做三年,现在能做五年,甚至还能多做一届呢。”
“诶,早知道当初读书考进士去了,还经什么商,还是当官的好。”
“呵呵,别以为我不知道,伯考当年不是拿鞭子抽着你让你读书,结果你就是读不出来。”
“都是几十年的朋友,别揭短啊。”
几个五十来岁的老茶客互相打趣,现在汴梁也就只有他们这样有钱又闲的人才明天关心时政。
“这不是对咱们也有好消息吗?允许地方上政策自主,可以给予一定税务优待,以此吸引外地投资,加强本地经济交融。”
“哟,好事啊。
朝廷开放各地矿产,如果某地发现矿产,当地官府可以举行扑卖,价高者得其中部分作价股。”
“那岂不是说咱们这些商人,也可以购置矿山,自行开矿了?这可是个好买卖,现在能赚大钱呢。”
“还有这里,改变征兵方式,由强征制度,改成募兵制度,不再允许罪犯、泼皮、有前科者进入军队,并且拟开设军校,拟增加军衔,推广基层军队识字教育。”
“募兵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以后谁还当兵啊?”
“我看朝廷这是要对军队再次进行改变,这步棋下得不好,军队那是什么地方?龙潭虎穴啊,谁想去啊,何况那些当兵的以前”
“算了,看下一条吧。”
很多人看报纸上见到军事上的改变,都摇摇头觉得朝廷下了一步臭棋。
宋朝百姓歧视军人已经到了骨子里,政制院想提高军人地位,加强军队素质教育这个想法百姓可能不懂,但即便懂了,他们也不会认为是个什么好主意。
五代十国的后遗症实在是太大,大到世人根本不想当兵,免得被人唾弃一声“贼配军”
,因而大多数人都觉得只是无稽之谈而已。
唯有少数人注意到了“军校”
“军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