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四月初夏,屋子里不算特别炎热,面对赵骏的注视,苏轼兄弟有些手心流汗。
    倒不是感觉到了压力从而汗流浃背。
    事实上赵骏目光亲和,面容儒雅,微微笑着,让人感觉到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丝毫没有让人充满压迫。
    但苏轼兄弟还是非常紧张,不是看见大人物的那种紧张,而是看见崇敬对象时的激动。
    就好像后世大把有人如果穿越到了民国,哪怕都要爬到延安去一样。
    若能见到教员和伍豪,估计也跟苏轼一样激动。
    如今赵骏已经是一个传奇。
    在民间的威望非常高,执政十多年来,大宋百姓不能说是家家富裕,但也能说得上是吃喝不愁。
    能让百姓吃饱饭,在古代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特别是灾荒年月,朝廷能够做到赈灾粮及时下到每个灾民手中,不饿死一个人。
    遇到特别大的灾荒,赵骏更是会亲临现场镇守,给予百姓无比强大的安全感。
    古代百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淳朴的。
    他们有自己的小农式狡黠,会撒谎、会耍无赖,也更会封建迷信,人云亦云,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但同样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质朴。
    谁让他们吃饱饭,谁让他们穿暖衣,他们就信奉谁,就爱戴谁,愿意为那个让他们吃饱穿暖的人抛头颅洒热血。
    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而赵骏就做到了这一点。
    关心民间百姓的生活,积极为百姓谋福利。
    如此他在民间的威望可见一斑。
    现在亲眼见到了这个传奇一样的人物。
    对于苏轼兄弟来说,自然充满了激动和紧张。
    当然。
    如果能见到他心中更崇拜的鲁迅先生,那就更好了。
    “明允,这次你回来的正是时候啊。”
    赵骏笑道:“如今国家兴盛,正是冉冉升起之时,各方面都需要人才,你要是再不回来,就是社稷的损失了。”
    “谢知院挂念。”
    苏洵连忙说道:“下官在家中为父守孝,荒废度日,知院却能记挂着下官,令下官没齿难忘。”
    赵骏摆摆手道:“为父亲守孝是应该做的事情,孝之一道,当是中华传统之美德。”
    “只是”
    说着他又面色沉重道:“我几次行走天下,深入民间,却发现很多人其实不配为人父母。
    在江南溺婴之风盛行,甚至还有把子女供奉给邪教者,令人不齿,在这一点上,我希望能听听你的看法。”
    苏洵是个聪明人,稍微思量过后,就知道赵骏应该是有新东西想要推出,便说道:“下官私以为,孝有至孝与愚孝之分。
    至孝者,父母相爱子女,子女亦敬爱父母,此方为天伦之乐。
    若父母恶毒,虐待儿女,甚至卖儿卖女,子女又何必为父母尽孝?”
    “不错。”
    赵骏点点头道:“《史记》记载舜的父亲、后母和后母生的异母弟象要害他,他却始终保持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的悌爱。
    这大抵是司马迁编造出来的故事,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然也因此催生出了很多愚孝,如“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等。”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将“肉麻当作有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