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基洛夫差一点便是苏联的“接班人”
    了。
    1934年12月1日傍晚,基洛夫来到斯莫尔尼宫。
    令人费解的是,基洛夫作为准“接班人”
    ,原本有23名警卫随同,但最后只有基洛夫孤身一人前往办公室,就连贴身警卫鲍里索夫都未紧跟在其身旁。
    当基洛夫走到办公室门口时,隐藏在角落里的凶手突然冲出朝基洛夫开枪,致使其当场死亡。
    当列宁格勒地方局长闻讯赶来之际,竟被陌生的警卫挡在门外,直到医生确认基洛夫死亡后才被允许进入。
    而凶手尼古拉耶夫当场被捕。
    他曾因企图行刺基洛夫被捕,但在基洛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释放。
    凶手是如何钻进防守严密的斯莫尔尼宫的,又是怎样确定基洛夫的办公室的?这一切成了未解之谜。
    (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启动了对基洛夫案件的调查,但最终结果还是扑朔迷离。
    尽管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隐晦地提及基洛夫案件或许与斯大林有关,但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
    )
    基洛夫的死亡为斯大林进行“大清洗”
    活动提供了借口。
    在内务部帮凶叶若夫等人的炮制下,一份精心拼凑的“嫌疑人”
    名单新鲜出炉,大批的苏联高级干部纷纷被逮捕。
    随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革命集团”
    也在各大报刊上涌现,其目的不言而喻,屎盆子是一定要扣在斯大林反对者身上的,哪怕没有证据。
    其中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是俄国工人运动和布什尔维克早期著名的活动家和领导人,某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1926年7月,他被指责和托洛茨基结成了“反d联盟”
    而被开除出政治局和某产国际,翌年10月被开除出某籍。
    1934年12月,因涉嫌“参与d的领袖基洛夫被暗杀事件”
    而被捕,被判10年徒刑。
    1936年8月法院再次审理这个案件,结果以“卖身投靠间谍机关”
    ,“建立恐怖组织暗杀基洛夫和其他苏维埃领导人”
    的罪名跟加米涅夫一块被枪决。
    因为被斯大林残害的同志太多,贝利亚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将“被害人”
    名单念完(其中还详述被害经过),而这还都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