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在后续优化机翼研时,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在过去,为了解决歼-8f携带武器后机翼周围气流紊乱的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增加一对翼刀。
    这种做法对于整体研的影响是最小的。
    后来,漂亮国在开ea-18g时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并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然而,这并不代表没有更优解法。
    只是,更好的选择往往伴随着更大的变动。
    如果没有采用数字化研流程,这样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拖慢整个项目的进程。
    “我们会尽快完成的。”
    林欧华说着,语气中略显迟疑。
    片刻之后,他突然转身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嘿,你要去哪儿?”
    同行的姚美玲不解地问道。
    “加班去。”
    林欧华简短地回答。
    “啊……”
    姚美玲望向渐行渐远的林欧华,又转头看了看身旁的许宁。
    “我们不去吗?”
    许宁摇了摇头:“我有信心按时完成任务。
    再说,流场模拟这类工作很依赖创造力,适当的休息是必要的。”
    三天后,杨知书驾驶着借来的歼教7教练机稳稳降落在北陵机场。
    与此同时,许宁将机翼流场的分析报告递给了杨知书。
    这份报告的迅出炉,让整个团队都感到惊讶不已,毕竟通常这种模拟分析需要更多的时间。
    实际上,如果不算上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直观图表所花费的一整天,他们只用了两天。
    杨知书仔细审视着这份报告,随后果断宣布:“调整计划,提前进行试飞!”
    次日清晨,经过全面体检确认无恙后,身穿飞行服、头戴头盔的许宁,在地勤人员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坐进了歼教7的前座。
    作为教练机,歼教7的后座配置了更高级别的控制系统,由全军最有经验的飞行教官张华江掌舵。
    不远处,另一架修长的战斗机——歼8-3的o3号原型机也已蓄势待,这是计划中的架全状态验证机。
    对于许宁来说,亲眼见到歼8还是头一遭。
    尽管与他记忆中更先进的歼1o、歼16或歼2o相比略显逊色,但在当时,尤其是在歼6或歼7旁边,歼8的外形依然引人注目,甚至有人给它起了个“空中明星”
    的昵称。
    按照许宁的研要求,o3号原型机的两侧挂载了模拟版的阿斯派德空对空导弹,仅用于展示其重量与外形特征。
    真品由于数量有限且每次飞行都会减少使用寿命,故而未被使用于此次试飞。
    随着许宁戴上氧气面罩并关紧舱门,外界的噪音顿时减弱了许多。
    歼教7内部空间紧凑,让初入其中的人感到些许压抑。
    “起飞时,请避免触碰任何控制装置,尤其是方向舵。”
    张华江边做着最后检查边提醒道。
    “尽管我会尽力保持平稳,但遇到湍流时难免会有颠簸,有任何不适立即通知我。”
    “明白。”
    许宁点头回应。
    话音未落,一旁的o3号原型机便开始了它的滑行旅程,缓缓离开了停机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