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刘绰此举也赢得了民心,若我等贸然上奏,恐怕会引起民怨。
    圣人又似乎有意偏袒,卑职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
    一位年轻的御史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苏瑾年反驳道:“非也,刘绰本就是太子府出来的。
    如今,又在给太子殿下治病,能常常面见储君,此时若想巴结,只需将贿银伪装成赈灾捐款交到她手上即可。
    这钱借着施粥的名义,转一圈就洗干净了。
    更何况,谁不知道刘氏父女都是太子的人?他们此次赈灾,乃为太子谋美名,大有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之嫌。
    我等身为御史,监察百官,不敢有负圣上所托。
    自当辨明是非,以正朝廷法度。”
    御史中丞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道:"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刘绰虽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其赈灾之举也确实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
    我等上奏时,需得措辞谨慎,既要指出其越权之举,又要肯定其善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民怨。
    "
    "
    中丞所言甚是,我等这就去准备奏章。
    "
    众御史齐声应道。
    内文学馆散课后,刘绰人还没走出教室呢,杨内官前来传旨道:“刘学士,圣人召见!”
    德阳郡主闻言笑道:“那我们姐妹几个就不打扰先生了。
    城中灾民众多,我们几个也想出一份力,捐了些珠宝衣裳,先生离宫的时候,记得带上。”
    咸宁、信安、武陵等郡主也纷纷附和。
    刘绰回礼:“几位郡主高义。
    下回上课,我给你们带礼物。”
    闻喜县主和宝安郡主从旁经过,翻了个融合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与幸灾乐祸于一体的白眼。
    “几位姐姐,那些灾民,咱们先生可不是白帮的,人家得去她那干活呢。
    这叫什么?这就叫携恩图报,欺世盗名。”
    裴瑾道。
    德阳郡主提高了声音道:“瑾儿,你不捐钱也就罢了,怎可对先生如此无礼!”
    刘绰也不生气,笑看着她道:“县主,长安大舞台,好胆你就来。
    《淮南子》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这时候你若不求回报地捐出个几百万钱,不更显得我无耻了么?”
    “捐就捐,你以为就你会做这些表面功夫,在裕阿兄面前装善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