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臣惊讶地说。
    “真是不可思议,传闻竟是真的!”
    另一位大臣赞叹道。
    随着冰层逐渐变厚,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热烈起来。
    “神迹啊,神迹啊!
    难道真如我家娘子所言,刘学士乃是天上的仙女下凡?”
    即便是最初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也不得不相信自己眼前所见。
    李适更是从御座上走下来观看,他惊喜地看了眼站在一边的刘绰,转身向众臣问道:“此硝石制冰之法,诸位爱卿可还有异议?”
    钟翰林佩服不已:“陛下,刘学士的制冰之法确实神奇,臣无异议。”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对刘绰的才华赞不绝口。
    “果真神奇,刘学士是如何想到这等妙法的?”
    有臣子忍不住问道。
    刘绰答道:“刘某略通医术,知晓硝石性寒,能清热解暑。
    某日配制药方时,偶见硝石溶于水中,水即迅速降温,由此想到或可制冰。”
    李适见状,满意地点头:“既如此,朕欲将此法推广至民间,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话音刚落,钟翰林却立马跪地道:“陛下,不可啊!
    即便此法为真,也万万不可推行啊!
    如此逆天而为,臣恐招致灾祸啊!”
    太常寺卿也跪地阻拦道:“陛下,夏日制冰,有违天时,恐怕会引起天地不和,阴阳失调。”
    李适看向刘绰,“刘卿,你在国子监说的那句‘书生不可以没有,但空谈误国!
    ’,很有见地。
    诸卿所言,你怎么说?”
    “陛下容禀。”
    刘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诸位大人,‘天道’二字,重于泰山。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言道出了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的至理。
    然而,何谓顺应自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善于利用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以改善民生,造福万民。
    如今长安城中,酷暑难耐,若能以此法为百姓解暑,又何乐而不为呢?”
    她的语气坚定,但不失谦逊:“《礼记》中说:‘天工人其代之。
    ’意即天工开物,人需代而行之。
    人之所以与万物不同,是因为我们能够利用智慧,驾驭自然之力,以补自然之不足。
    硝石制冰,正是此理。
    水和硝石,都是自然之物。
    夏日酷热,易致人病,以自然之物制冰以降温,让百姓在酷暑中也能感受到一丝清凉,不正是合乎天道之举么?冬日藏冰,夏日用冰,古已有之。
    硝石制冰不过是增加了冰源,又有何不可?若担心上天降罪,只要在开冰祭祀的文书上,加上硝石制冰之法,不就可保万全了?”
    李适闻言,微微颔首,表示赞许:“好个‘天工人其代之!
    ’,宋爱卿,你们太常寺再补一份祭天文书便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