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领命而去。
    李实又坐回椅子上,深吸了几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
    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冷静下来,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而最好的对策,自然是如何将罪责推给别人。
    “这回的替罪羊找谁好呢?”
    一月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李实越来越多的罪证被掀了出来。
    面对此次灾情,李实非但没有减免百姓赋税,反而横征暴敛,逮捕百姓强迫缴税,强征20万贯。
    身为御史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再次决定联名上疏弹劾。
    臣御史柳宗元、刘禹锡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奏:伏见京兆尹李实,身受皇恩,位高权重,本应勤政爱民,为君分忧。
    然近闻关中大旱,赤地千里,百姓苦旱,哀鸿遍野。
    实不思赈灾救民,反乘机横征暴敛,加重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今李实倒行逆施,视百姓如草芥,视国法如无物。
    其罪一也。
    灾荒之际,不思减免赋税,以舒民困,反而加重盘剥,其罪二也。
    更甚者,竟动用兵丁,强征暴敛,使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其罪三也。
    臣闻“国之兴,视民如伤”
    。
    今李实之为,上干天和,下失民心,实为国家之蠹,百姓之害。
    若不早正刑典,何以安百姓?何以儆效尤?伏乞陛下,察实之罪,明正典刑,以肃朝纲,以安黎庶。
    臣等不胜惶恐之至,谨奉其奏。
    谨奏以闻,伏惟圣裁。
    在杜佑的默许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调查此案的官员也联名上疏,陈列其罪证。
    “恭惟皇天后土,载育群生,雨露均施,期于岁稔民丰。
    然今有不逞之徒,嗣道王李实,恃宠而骄,怙势而虐,其罪难书,臣等不敢隐匿,敢以实奏。
    李实,道王李元庆四世孙,本应忠君爱民,上报天恩。
    而其行径,实为骇人听闻。
    贞元八年,李实为军需官,克扣军饷,致士卒怨怒,欲杀之而后快。
    贞元十九年,大旱降灾,关中饥荒,百姓流离。
    李实不思赈灾,反借机敛财,百姓苦不堪言。
    又,李实与御史王播争道,竟以私怨诬奏,致王播贬官。
    万年令李众,因不合其意,亦遭诬陷,远谪他州。
    实更以权谋私,用亲信房启为万年令。
    今关中九地封锁门户之事,李实之罪行亦昭然若揭。
    其所作所为,上负皇恩,下悖民望,实为国之大蠹,民之巨害。
    伏乞陛下,明察秋毫,严惩李实,以正朝纲,以安百姓。
    臣等不胜惶恐之至,谨奉其奏。
    谨奏以闻,伏惟圣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