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
    这个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
    它在中国被广泛用来称呼印度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但是,这个词并不是现在的国人所创造的,而是来自于对印度人的称呼演变。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虽然“阿三”
    这个词不太友好,但在印度国内,竟然有一些人喜欢自称为“阿三”
    ,并且把这个称号视为一种荣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阿三”
    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个词在印度国内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实际上,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印度国内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一、最早来源“印度阿三”
    这个词汇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多个方面: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来到中国,特别是在上海等城市工作,这种跨地域的接触导致了一些特定的称呼产生。
    可能由于语言差异,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发音理解有误。
    当时在旧上海,印度人常被雇佣为警察,但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引起民众不满,加上文化差异等原因,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贬称。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阿三”
    最初是从“红头阿三”
    演变而来的。
    “红头阿三”
    原本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当时上海有各种外国租界,其中英租界里很多普通差役(小警察)来自英国殖民地印度。
    这些印度人大多数是锡克教徒,他们身材高大,头上戴着红色头巾,这就是“红头”
    的由来。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和语言习惯的改变,上海人发现,并不是每个印度人都是戴红头巾的锡克教徒,印度还有很多其他宗教的人不戴红头巾。
    所以上海人干脆把“红头阿三”
    改成了“印度阿三”
    。
    二、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当前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说法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
    ,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黝黑,加之又是英国的殖民地来到上海的,而且民族“优越性”
    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
    在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清稗[bài]类钞》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红头阿三,印度巡捕之称也,以其首扎红布,故云。
    世人每呼猴为阿三,今移以称印度巡捕,贱之也。”
    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会有“红头阿三”
    这个称呼,以及它与猴子之间的联系。
    此外,还提到了“印度阿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