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印度古代帝王之月护王 (第2页)
旃陀罗笈多还善于利用内部矛盾和政治斗争,削弱对手的实力。
他巧妙地运用间谍和特工,破坏敌方的联盟,制造混乱和分裂。
同时,他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军队,加强训练和装备,使其成为一支强大而精锐的力量。
旃陀罗笈多一世在位十六年期间(公元319至335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地将周围的小国吞并,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这些地区包括恒河和朱木拿河合流处的波罗那伽,即如今的阿拉哈巴德。
他的统治范围涵盖了今比哈尔邦的大部分、北方邦以及西孟加拉邦等地。
在他的治理下,这些地区逐渐被纳入笈多帝国的版图之中。
旃陀罗笈多一世的统治为新兴的笈多帝国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仅通过征服和吞并扩大了领土,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
他推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此外,他还注重宗教信仰的传播和保护,对佛教等宗教给予支持和庇护。
旃陀罗笈多一世的统治时期标志着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他的崛起和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也为后来帝国的繁荣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他的名字成为了印度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之一,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3、政治制度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
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笈多王朝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
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
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
原属吠舍下层的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与首陀罗日益接近。
他们与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是封建依附农民的主要来源。
社会制度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
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
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
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
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实际上,笈多帝国的统治制度与孔雀帝国大致相同,也有明显的区别。
最突出的不同点是中央集权较弱,权力相对分散。
第一,中央直接统治地区只是比哈尔、今北方邦、中央邦部分和北孟加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