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祆(xiān)教,即祆教流传于印度的一支。
    祆教亦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原产生于波斯,集中于孟买附近,约有教徒10万人,均是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后裔。
    他们仍然遵守祆教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崇拜火神和圣火,儿童到成年时要举行成年礼,佩戴圣带,穿圣衫,颂《阿维斯陀》圣典。
    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印度,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
    一、宗教创始琐罗亚斯德(zarat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该教的创始人,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他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此后,琐罗亚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
    77岁时,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里被杀身亡。
    另有说法认为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琐罗亚斯德教也非他首创,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二、起源发展公元前20世纪,原居住在中亚草原地区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越过现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脉,涌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
    信奉多神特别是火神,并实行繁琐的祭祀仪式。
    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早期的原始宗教还没有一个唯一的“造物主”
    概念,但在众神中渐渐发展出了“主神”
    。
    后来一神教的出现,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内容:密特拉(itra)崇拜,有直接的关系,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火、光明、太阳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较早具有一神论萌芽的宗教崇拜。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论,阿肯那顿法老(akhenaten,有时亦译作埃赫那顿)的宗教改革,有来自它的影响,当然证据还不充分。
    琐罗亚斯德教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改革过的宗教信仰。
    到公元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论性质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则被降格为阿胡拉·马兹达在人世中的代表。
    但后来伊斯兰教进入波斯时,最负隅顽抗的不是当时波斯的主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执政后,为了统一波斯的需要,独尊阿胡拉·马兹达,力图贬低部落的氏族神台瓦等。
    其后继者塞齐斯等追随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称为阿胡拉·马兹达的使者,声称神的意志通过皇帝宣示人世。
    据考证,琐罗亚斯德的庇护者维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亲,琐罗亚斯德也独尊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神。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宗教为祭司阶层麻葛所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马兹达,反对恶灵,对死者实行天葬。
    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联系起来,认为该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后时期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但在公元元年前后又重新活动。
    在波斯万神殿中出现了希腊和波斯的混合神只。
    阿胡拉·马兹达及其僚神成了太阳神、月神等的伙伴。
    在罗马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阳神)成为地中海地区普遍信仰的对象。
    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创建后,琐罗亚斯德教重新兴盛,取得了国教的地位。
    萨珊诸王都兼教主,自称阿胡拉·玛兹达的祭司长、灵魂的救世主等。
    他们搜集、整理希腊化时期散佚的经典,编纂了《阿维斯陀》(zent~avesta),使该教教义有了具体、明确的内容。
    5世纪时,该教一部分教徒在玛兹达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
    491~529年之间,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起义。
    萨珊王朝先后采取欺骗与高压的政策,起义最终被镇压。
    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亡于穆斯林。
    起初哈里发对琐罗亚斯德教徒表示宽容,在依法纳税后容许其保持自己的信仰;若干年后强迫琐罗亚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兰教。
    残留在波斯本土的该教教徒,被称为迦巴尔(异教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