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车前,秦刚便想让苏携留步。

但后者坚称父亲有嘱,仍是坚持送至客栈。

苏携在告别之时也坚持说好,明天一早执马车前来,接他直接去市舶司。

市舶司是宋朝开始在涉及有海贸生意的海港城市而专门设立的管理机构,其职能类似于后世的海关。

自唐以来,官府便将除汉商以外的少数民族及外国的商人统称为蕃商,而各地的蕃商自然便由市舶司来管理。

扬州港在唐时距离入海口更近,蕃商聚集尤其繁盛。

到宋时,扬州港的地位虽然已经被明州港【注:即后世的宁波】所替代,更不能与泉州港、广州港的规模相比,但毕竟还是江淮一带蕃商最多的地方。

神宗改革后期,新党曾以精简机构的目的裁撤了除广州以外的各地市舶司,其中也包括扬州的市舶司。

但不想,最后却发现,海贸方面的税收就因此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还未等到新党自己的纠正,便就到了元佑年间,旧党翻身执政了。

由于旧党的原则是“凡新党反对的就会被重新支持”

所以,旧党便做出了经济政策上难得正确的一件事:在所有能开展海贸的城市,统统地都成立了市舶司。

只是这次将它的管理职能从地方州府中剥离出来,而交由路转运使直接负责。

所以现在扬州市舶司的最高主官提举市舶使一职,便是由淮南东路转运副使兼任,日常事务则是由市舶都监来负责。

不过,前面说过,苏颂这个知州的身份可是前宰相,其巨大的影响力犹存,即使淮南东路的监司部门,也得要多给几分面子。

所以此次在知州之子苏携的陪同下,秦刚在市舶司得到了最高的礼遇。

虽然所有的外国商人都会被称为蕃商,但此时的扬州与泉州、广州一样,做海生意的,都是以阿拉伯蕃商为主。

这些阿拉伯蕃商在扬州,自唐代开始,就逐渐在东关城外聚集居住,眼下在他们当中,生意做得最大的一人,中文名叫辛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