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不要用你的业余对别人的专业。
    八股文分析开来,除却头尾之外,就是个八个整齐并意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对联。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启蒙的书,就有笠翁对韵,这样的书。
    可以说,从三四岁的孩子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学:“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云云了。
    再加上八股格式之中,对音律要求很好,几乎达到了律诗的要求。
    为什么说,但凡八股文会写,什么诗词歌赋都不在话下的原因。
    这方面的东西,却是周梦臣的短板了。
    而且是一时间补不上来的短板了。
    周梦臣用心之余,也没有太大的长进。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周梦臣的书法。
    周梦臣的书法,放在现代的书法界,不知道能不能混口饭吃,毕竟,周梦臣很多时候用粉笔,铅笔,但是在正式场合还是要用毛笔的。
    对周梦臣来说,他的毛笔字不是艺术,是必要的生活技能。
    没有怎么练,自然而然写得不错。
    当然了,这不错,是放在后世书法界的。
    而不是这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周梦臣的字,只能算是能看而已。
    会试答题,一律要用馆阁体。
    周梦臣的字,绝对达不到馆阁体的要求。
    于是周梦臣改背书为抄书,一遍背书,一遍练字,拿着沈学士的帖子,日夜临摹不断。
    写字吗?如果想达到神意的地步,这种苦练自然是不行的。
    但是如果想达到馆阁体的要求,这样的苦练自然是可以的。
    于是,周梦臣这样的努力,从秋季一直努力到了冬季,从城外的秋雨绵绵,一直写到大雪纷飞。
    一笔破字,也越发越有模有样了,对照沈学士的字帖,就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几分印刷体的样子。
    而沈学士,就是永乐年间翰林学士沈度,也是馆阁体的创始人。
    周梦臣努力之下,终于有了他几分神韵,与书法大家自然是不能相比。
    但是用来应付会试,大体上算是能过关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