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慢着慢着,您那份分红,老朽都给记着呢。”
    张悛像是想起了什么,转过身在书架上翻找,最近找出一本厚厚的账册,用麻绳穿在了一起。
    “使君这些年照顾家中因为打仗而失去壮丁的人家,每一笔贷款,都是十贯二十贯不等,加起来也有不少了。
    老朽命人算过,这本账册里面的钱加起来,差不多也有五十万贯了。
    账册使君留着,沙州百姓得了使君的照料,岂有欠钱不还之理,更何况还是没有利息的。
    将来商队会派人将钱送到长安交给使君的。
    就算使君两袖清风不想要钱,可在长安为官,不也到处都要用钱么?使君收着便是,这些都是使君应得的那份,只会少了,不会多。”
    张悛感慨说道,将账本双手交到了方重勇手里。
    这些年,方使君誉满河西并不光是因为他操持着商队的生意,而是他用自己该拿的分红,做了很多对本地困难户有益的事情。
    有他带头,其他大户也不好意思对百姓太过吝啬。
    有鉴于此,商队在河西的声誉才能盖过原本的那些胡商,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方重勇的“无息贷款”
    之策帮扶了很多人,那么商队的生意是做不起来的,更没法形成垄断。
    如果河西本地人都不支持走私,那走私生意又怎么可能做得起来呢?告密的人都把朝廷的门槛踏破了!
    这其实是个很容易弄明白的道理,只不过很多行商之人,常常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或者故意装作看不到罢了。
    正在感念之间,张悛却看到方重勇走到墙边,拿起挂在上面的火把,随即将手中账册点燃。
    “使君!
    慢着慢着,使不得啊!
    这真的使不得!”
    张悛大惊失色,连忙冲过来要将账册的火焰扑灭。
    方重勇却是抽出疾风幻影刀,将其指着对方,让张悛不得靠近。
    另外一只手拿着燃烧的账本,整个过程一句话都没有说。
    火焰快烧到手了,方重勇这才将其丢到地上,用脚踩了踩,将余火熄灭。
    随即又将疾风幻影刀入鞘,对着张悛行了一礼。
    “唉!”
    张悛无力的坐回高脚凳,忍不住唉声叹气。
    “等某离开河西后,某会让府衙出钱建义仓,你们在四处张贴告示。
    账本上欠钱的人,让他们以粮秣入仓还债。
    本地大户要有宽仁之心,莫要向那些困难户细细追索,还与不还皆为自愿。
    未来亦是这个规矩,取之不记名,入之不记名。
    取之用之全凭自觉,府衙那边某管不了,但希望本地大户不要干涉此事。
    百姓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留后路,他们自然会归还粮秣,未来突发变故之时,便有了一条活路;如果他们不自觉,只取不入,以为这是天上掉胡饼,那么将来一定会有饥荒之祸。
    这也是咎由自取,自作孽不可活,谁也不会同情他们。
    本地百姓们互相监督,互相督促,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这样一来,难道不比某拿着一堆票据账本回长安来得痛快么?还有啊,圣人很忌讳类似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以某的名字来命名这座粮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