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满情绪逐渐蔓延开来,使得朱栩钧对王氏以及她所生的孩子朱常洛都产生不满情绪。
    此后,皇二子朱常溆早夭,皇三子朱常洵出生,其母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
    万历十四年郑贵妃被加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这一举动颇有夺嫡之意,引了朝廷官员的担忧,立储问题成为朝廷关注的焦点。
    官员们希望早立太子以安定人心,并对太子进行执政教育,但万历皇帝因不喜欢朱常洛,迟迟不做决定,导致君臣关系逐渐紧张。
    碰巧遇到了朝鲜的事,丰臣秀吉的国书让整个大明一片哗然,立太子的事,就暂时被搁置了。
    如今朝廷战事顺利,户部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哭穷了!
    所以这事又被拿出来讨论了。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要立长立嫡?
    其一,“长”
    的标准明确且客观,容易判定。
    长子的身份基于出生顺序,清晰明了,不容易产生争议和混乱。
    而“贤”
    的标准相对模糊和主观,不同的人对“贤能”
    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容易引各方势力的争斗和内耗。
    其二,立长有助于维护宗法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宗法制度强调嫡长子的继承地位,遵循这一传统可以保障权力传承的有序性,减少因争夺继承权而导致的政治动荡和家族纷争。
    其三,立长可以避免皇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过度争斗,减少宫廷内的政治阴谋和兄弟相残。
    当然,这种制度并非绝对完美,有时也会导致一些才能不足的长子继承皇位,影响国家的展。
    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立长不立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稳定和传承。
    这事真不能怪文官,事关大统,根本无法妥协。
    万历皇帝想改变也是有心无力的。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结果万历皇帝提出了“三王并封”
    的意见,即准备同时封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为王,却不明确皇位继承人。
    朱栩钧的小聪明当然瞒不过群臣,因此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僵,就算是梅国帧和赵志皋等和皇帝关系很近的大臣也不同意皇帝如此做法,整个朝廷现在乱成了一锅粥。
    朱栩钧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他知道自己不能直接去问萧如薰,毕竟这种事情太过敏感。
    于是,他决定偷偷地让锦衣卫去传话给萧如薰,看看他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当萧如薰看到朱栩钧的信件时,不禁苦笑起来。
    他心里暗自感叹:“陛下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作为一名武将,他深知这种宫廷内斗的事情非常复杂,而且自己根本就不应该掺和进去。
    然而,既然陛下已经询问了自己的意见,萧如薰又不能不回复。
    他仔细回忆起太子的情况,记得后来的太子是朱常洛,而且他仅仅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
    对于皇三子朱常洵,萧如薰并没有什么好印象,甚至还听说他被李自成煮了吃了,不过这到底是真是假,他也无从考证。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萧如薰最终决定给陛下回复四个字:“顺势而为。”
    这四个字既表达了他对处理此事的态度,也暗示了陛下应该顺应时势,不要强行干预。
    朱栩钧收到萧如薰的回信后,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其实也知道大势所趋,难以逆转,就算是强如朱棣,也改变不了立长的命运。
    朱栩钧没办法,只好立了朱常洛为太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