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就好办了,我这价码早想好了,现在就说与你听,你看公道不公道?——两千两银子是你老弟硬要送我的,还不许我推,哥哥我就不推了。
    这是?!”
    肖太平说:“大人,你可记住了,今日不是大人做这捻案的文章,却是我从大人手上买下了这桩货真价实的捻案。
    大人也说了,是大大的枉法。
    那么,为防日后再有霄小藉此要挟,我总得留个凭证!”
    钱大人呵呵直笑:“你老弟又骂我,又骂我——哥哥知道哩,你说的霄小还不是指哥哥我么?哥哥也不气你。
    哥哥向你老弟发誓:哥哥最讲诚信,这桩捻案你老弟既花大价钱买下了,再出了啥事,全由哥哥替你兜着!”
    肖太平说:“对,我就是要大人把这话写下来。”
    钱大人认了真:“肖老弟,你该不会拿着哥哥的凭据,告哥哥一个贪墨的罪名吧?”
    肖太平说:“大人,你不想想,我手里有那么多的窑,会放着太平日子不过,去招惹官非么?再者说,兄弟也知道哥哥很受巡抚老大人的赏识,还敢自找麻烦?官官相护的道理谁不知道?大人,说到底,我是图个就此安生。”
    钱大人这才放了心,顺着肖太平的话头说:“倒也是!
    你真是懂道理。
    不说哥哥和巡抚老大人的关系了,就是没这层关系,场面上也总是官官相护的。
    我这小知县贪墨,知府、道台、巡抚、总督,也是个个贪墨的,谁还有资格说别人!”
    肖太平讥讽说:“不但一样贪墨,问案只怕也是一样高明的。
    你钱大人能问出个捻党的团总,知府大人没准就能问出个伪朝亲王……”
    钱大人极是愉快,大笑着说:“聪明,聪明,你肖老弟实在是聪明!
    和你这聪明人做买卖哥哥放心。”
    因着放心,钱大人便依着肖太平的意思,胆大包天地把凭据写了——
    问据桥头镇王家窑窑主王西山供称,肖家窑窑主肖太平本系捻党二团总,侉子坡为捻党西二路余孽曹团部属聚集之所在,肖太平对此供认不讳。
    经与知县钱宝山认真商谈,肖太平以价金白银一万零二百五十一两买结此案。
    知县钱宝山收此白银后,永不查究,且自许押付身家,自担干系。
    口说无凭,立书为据。
    写下这字据时,钱大人心里很得意,以为自己讹诈的手段十分高明,再没想到肖太平真就是捻党的二团总。
    而待得知道,一切已无法挽回了,钱大人留下了白纸黑字的贪墨通贼证据,成了捻党余孽的帮凶。
    此后,前曹团师爷曹复礼再度举发捻案,钱大人惊惧之下刑毙曹复礼,百般遮掩,与其说是庇护肖太平,毋如说是庇护他自己了。
    还有一点钱大人也没想到,肖氏族人竟会将这一纸贪墨文字一代代地传下去。
    辛亥革命期间,这凭据上的内容更上了革命党的传单,做为满清官府的铁证出现在桥头镇、漠河和省城的街头上……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胆大包天的钱大人,曹团参预捻乱的历史才得以在光绪八年秋天真正结束。
    前曹团二团总肖太平虽说替曹肖两个反叛家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也换来了自己和曹肖两大家族在大清王朝统治末期的苟且和平安,且使得桥头镇的煤窑业在嗣后的风风雨雨中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兴旺。
    然而,当时肖太平却没看到这一点。
    想来想去,总认为自己吃了大亏——是在一个最倒霉的日子里,和钱大人做了一盘最倒霉的买卖。
    因此便气愤难平。
    钱大人前脚走,肖太平后脚就怀念起曹团的反叛生涯来,自认为对官逼民反的老道理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就差点儿铸下大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