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谁来听政
秦刚脸上不动声色,脑中却是飞速转动,微笑着反问道:“王爷先前听到秦刚脱口而出这‘清明上河图’时怎么就没有感到奇怪呢?”
“也是!”
赵佶这才有点后知后觉,“你是如何能够想到这个名字的?”
“正如清娘所言,此画非近期所作,秦刚也是爱收罗字画之人,之前曾有京城画商找某来推销过此画,当时就曾听其详细介绍过画师及其内容,也一同议过好几个名字,只是那时心有犹豫、又被其他杂事打扰,下手晚了也就错过了。
所以今天在王爷这里惇与苏轼分别是坚定与温和态度下的共同力挺皇子,但也正是由于担心这两位宰相持续把控朝堂,在野心家曾布的明挑暗搅之下,目前朝堂之上,原属旧党的韩忠彦、范纯礼,更倾新党的赵挺之、蒋之奇等人,居然也能不可思议地在偏向于端王赵佶这一点。
其实身处于眼下局势之中的秦刚也感觉并不奇怪:
大宋对于皇位传承并非遵循严格的“嫡长子”
之策,主要是太宗赵光义的“兄终弟及”
开了一个坏头。
再加上之后有好几个皇帝子嗣艰难,像真宗就生出一个长大的儿子赵祯。
然后这个赵祯也就是仁宗最终都没有儿子,只能挑了一个堂兄的儿子来过继。
为了掩盖这种皇位传承中的混乱与无奈,大宋皇室常常会以“议位”
的方式强调最终挑出来的皇帝是众望所归的。
因此,当年神宗皇帝驾崩之后,因为没有遗诏,虽然他自己有六个皇子,但他的兄弟雍王以及曹王当时都曾不同程度地对皇位有窥探之意,最终还是依靠高太后的一言九鼎,将让皇位重归幼子赵煦。
实际上换个角度来看,假如高太后偏向一下自己的任意一个儿子,这皇位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也并非赵煦过于自负,不觉得册立太子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当年在他父皇去世前,他自己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但也未必就是能够十拿九稳地拿到皇位。
一切还是有赖主持后宫的太后态度:当年是高太后,如今却是向太后。
向太后的立场选择的利弊非常明显:如果立赵茂,她垂帘听政的权力就会有争议,而且会是她绝对不喜欢也看不起的刘皇后来竞争、甚至是共享,这点是她所不可容忍的。
如果是从赵煦现在的兄弟中任意选择一人的话,听政大权也就十拿九稳地在她手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