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孤注一掷
不得不说,苏轼的大局观还是令秦刚佩服的。
极短的时间之内,苏轼就已经作出了决定:“我即刻书信一封,联络子厚。
哪个太后听政,对我而言,只是地位的高低上下之分,但对他来说,却是生死荣辱之别。
我愿意与其联手,以备朝局之变。”
苏轼的判断理由也很明确,如果他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向太后,就会让曾布、蔡京这等与端王绑定更深的伪新党人上台,这两年的执政过程中,他已经相当清楚这些人对朝廷与国家的祸害,远大于之前他曾反对过的王安石等人。
而他敢与章惇联手,还有一点依靠,那就是眼前的秦刚。
所以秦刚并没有向他透露出今天面圣之后的任何一点情况,但是恰恰就是因为如此,反而让他笃定秦刚一定会从皇帝那里得到过重托——不言即有大事。
更不用说,他与章惇都已经过了最年富力强的年龄,转眼之间,这朝堂之上,就不再是他们一争高下的环境,也不会是曾布、韩中彦的阵地。
对于苏轼而言,他能有秦刚的助力,就不必担心章惇借力“刘太后”
听政之后的一家独大。
大策虽然已定,而且对于章惇而言,但凡清楚眼前的形势,只恐苏轼不愿与其联手,那他真就成了最弱势的孤家寡人了,形势甚至要比真实历史上赵煦驾崩之后的还要坏上十倍。
但是所要努力的目标却异常艰巨,即使众人一起努力确保赵茂能够顺利地继位,而那时的“刘太后”
要能获得听政的可能性,依旧有着巨大的难度:
大宋王朝为因为得位不正,所以一直大力强调“以孝治天下”
来转移国内士人的注意力。
当朝的历代皇帝都以“孝”
字为先。
所以,一旦赵煦驾崩,此时向太后还在,即使是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却依旧只是是惇作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突然上了一道奏章,声称:
“天子身子时常抱恙。
这几年来,国泰民安,天下万民都纷纷自发给圣主祈福。
但是论到祈福之效,却是非至亲不以见效。
近来京城多说绵州供养药王菩萨的千佛寺香火灵验,屡有人家派病人至亲前往祈福,结果竟都能痊愈。
因此建议皇家不妨一试!”
皇帝之家,虽是家事,更是国事。
章惇身为宰相,自然有权建议,只是听与不听,便就由皇家至亲们自己决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